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第一祖庭(禅宗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韩国的佛教寺院大多数是禅宗寺院,其影响遍及欧美地区)。但当今社会上多数人对少林寺的认知,只是少林功夫强健体魄,除暴安民。这直接导致了一个令很多人困扰的问题:慈悲与暴力、出世与入世……这些看似对立的问题,怎能同时成为少林寺禅武合一的身份特征?二十年前欧美记者就向我提出这类问题,我写了几篇文章,论述“武术禅”这个方便法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林“武术禅”得到包括佛教界在内的广泛认同。今天,杜维明教授又把这个问题作为对话的题目抛给我,我很乐意响应,愿借加州伯克利大学这块宝地,和各位教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重新对话“功夫与禅”——借以深入认知和体验佛教的“实践智慧”。
功夫与禅,对于少林寺来讲,既是信仰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我把我在少林寺30年来的每一天每一刻,无论是禅堂打坐还是现实应对,都当成一个佛教徒的修行实践和精神修炼,带领少林寺传承人和四众弟子秉承祖师的遗教,沿着如理如法、真修实证的道路,既坚守传统、又直面现实,以开放包容、慈悲喜舍的心态面对一切,满怀感恩和欢喜,让“功夫”和“禅”从武术和打坐一步步如实回归祖师微妙本意,生动呈现出无碍无畏、大智大勇、圆融和谐的禅宗智慧,并成就了无数后来者。
下面就从我在少林寺三十三年的亲身经历说起吧——
一、恢复传统,延续传承,拓展空间。我1981年到少林寺出家,33年前的少林寺,还没有真正领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生存是当时仅剩的二十几位僧人每天面临的最大问题。后来因为旅游的兴起,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少林寺,马上又面临恢复传承空 间,培育传承人等问题,传承人的培育则需要僧团队伍和制度建设的恢复重建,多恢复寺庙建筑、多培养僧才,是少林寺也是中国大多数传统寺庙面临的最现实、当然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在当时的大环境中,传统宗教已被边沿化、文物化,远离了社会生活;沿袭传统开坛讲经说法、聚众布道的方式寻求发展显然行不通,甚至以慈善事业方式寻求发展都会遇到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壁垒。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摆在少林寺眼前最大的传统优势,既可走向社会又能感召人心,只能是少林功夫。
二、在保护中交流、在交流中传承、在对话中弘扬少林文化价值。1984年在修复少林寺建筑的同时,我率先尝试恢复少林寺武术队;1987年正式恢复少林寺武僧团;1993年我带领少林寺法师和武僧共同组建的少林文化代表团访问台湾,取得巨大成功,成为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中断44年后的首度破冰之旅;此后,少林寺佛教和功夫访问团一发而不可收,走遍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至国王总统,下至当地居民,各个职业、阶层、性别、年龄、乃至语言、种族和信仰之间的阻隔悉皆消融,成为中国文化突破政治与意识形态差异,成功“走出去”、主动参与人类文明对话的先行者。
三、正名、定位:理清被混淆的概念。为了回应现实社会对少林功夫精神品格的曲解,我从1994年开始著文提出“武术禅”,2002年通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少林功夫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整个学术界对“少林功夫”达成基本共识:它是由少林僧团世守并积极传扬,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以禅宗智慧为追求,通过少林僧团以武参禅、以禅引武的修行方式,实现对佛教生命奥义和禅宗智慧认识的实践活动;“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是人类进行对话和伟大创造力的见证。
四、保护少林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全球化、商业化、大潮中,意识形态和政策法规,往往成为体育、文化、旅游、创意等世俗化产业肢解传统文化精神信仰内核的合法理由或借口。我们一直保持着少林寺的传统宗教生活和传统的修行模式,为保护少林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而努力。
三十年来,少林寺以慈悲、理解、忍辱与包容,积极回应现实,让宗教文化传承更多地展现出当代人类价值,借此使得宗教活动、环境和机制,持续得到改善。
接下来,我希望和大家正面讨论“功夫”和“禅”
功夫,本意远不只是“武术”,它在佛教中最初是指打坐的功夫,即打坐实践中经年积累、渐次提升的水平和能力,后来又扩大为一切如法修行的实践,包括行住坐卧、烧火做饭、打水扫地……在当下生活与本职工作中,持续专注、“持心一处”,实践加上时间,就是功夫。少林武术只是少林寺僧人修行功夫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禅,禅是一种文化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是心灵超越之法,是通过生命的实践,体验到的“内在超越”。参禅,也不只是到禅堂里去打坐,我们说的参禅,首先是指僧人过上佛陀教导的宗教精神生活,而禅堂打坐只是僧人修行的一个载体、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基础上、建立在日常严格的戒律生活基础上,参禅打坐、或者制心一处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致心无旁骛,不胡思乱想,你就尝到了禅味,就能在人格上有所成就,体验到内在超越的禅宗智慧。
古德所谓“拳者小禅,禅者大拳”一代代禅宗祖师将禅宗智慧赋予少林功夫,使之从优化人体运动技能和攻防格斗的武艺、到两军对垒时排兵布阵的的武学,在持戒修行的武德相贯穿和约束下,次第提升为放下我执的武道,最终追求的至高境界,是无我、空性的“禅武合一”。所以说,少林功夫的最终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禅武合一不仅将少林功夫提高到民间武术难以企及的精神品格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它为相当大的一类人群提供了一条有着完整次第方法的内在超越之路。“天下功夫出少林”作为民间流传的说法,透露出传统社会对“禅武合一”理念与方法的广泛认同。
“禅拳归一”是少林武僧习武修禅的标准。少林功夫讲究“禅武同源,禅拳归一”。这是少林武术特有的文化内涵。“禅拳归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归于一地,即同在少林寺孕育滋长。少林是禅宗祖庭,又是武术圣地,禅武于千百年来在此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其次是归于一身,禅僧习武,武僧修禅,禅僧武僧在少林已化为一体。其三,少林僧人既要打坐参禅,又要练功习武修德,文武双全,武德双修已成为少林僧人的一种境界。其四,“禅”与“拳”归于一心,无论是参禅还是打拳都需要修行者用心体悟,自证于心,让身与心和谐统一,最后达到心灵的圆满,明心见性。禅与拳最终归于无我和空性,少林拳法中禅拳互融,以禅心练拳,内心安定可提升武功,再以拳中所悟助益参禅,便可将禅理与武功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共同提升“禅”与“武”的修行境界。
所以,我们说的功夫与禅,本质上是如一的。禅与拳皆为降服自心的有效手段,但无论修习少林功夫还是参禅,都要与佛教信仰、道德生活、特别是日常持戒修行结合在一起。“禅武合一”,不是简单说,练武和打坐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当少林功夫成为佛教禅宗的一个方便法门,实际上打破了佛教禅宗令当代人疑惑的神秘性,从而为普通人开辟了一条通过身心合一的次第训练,步入明心见性的内在超越的大道。这条慈悲平等的人生成就之路,正是佛陀所开创:众生皆有佛性,只要破除无明障碍,人人皆可成佛。
今天的最后一部分,我介绍一下功夫和禅修实践中的方法
1. 法脉相承。真正的少林功夫和禅修都很注重正法明师代代相传,以心传心的传统宗法传承制度。达摩祖师在中国始传禅宗,从“二入四行”“籍教悟宗”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佛祖心印,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开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以上诸祖,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2. 亲身实践。功夫和禅修都强调自我的实践修证不假借外在,非从外得,而是以内在的体认进行如实修证。这正是功夫和禅修不同于科学和哲学的地方。从众生到佛、生死到涅盘、此岸到彼岸、现世到出世等方面的超越,是内在性的。整个三藏十二部,可以概称为“心地法门”。佛教与当今科学、哲学不同之处,便在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修证,使个体在至善至美的自觉中体悟真理。佛陀教导说:你必须亲自觉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3. 持之以恒。禅宗的特点之一“不立文字”,显示出禅宗是依靠修行者实践中的直接体验去求得证悟,这与武术功夫的修炼是一致的。有拳谚云:“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拳打十万遍,不打自转”。所以真的要做到身手如行云流水,达到天人合一的武功之化境,这需要习武者多年来持之以恒的练习体验才能最终领悟这一境界。少林武僧不但需要在日复一日的习武过程中去感悟少林功夫的精髓之所在,以达到修禅的境界,还要通过禅修中的禅理体悟来指导武术练习,从而在武术技艺上获得提升。
4. 制心一处。少林功夫培养僧人通过肢体运动专注动作招式、保持内心禅定的功夫,注重在运动中对心对意的把握与控制。
《中国少林》杂志社2016年特刊面世赏析
发布时间:2017-04-27 点击率:7064
少林寺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传统,坚持农禅并重,恢复禅堂,僧人习武练功、参禅打坐,每年举行精进禅七,以真修实证为根本;以少林功夫、佛医佛艺为方便,与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加强交流,成立世界少林弟子联合会,建立海外文化中心数十座,每年邀请数千位洋弟子来此参学体验,每年在不同国家举办少林文化节,就是让西方人认识了解我们饮食、作息、诵经、少欲、精进方便的生活方式。一批走了,一批又来了,几乎没有中断过。他们学成归国后,又影响了更多当地人,向他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向他们推广少林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理念。经过多年来的努力,许多西方人从我们的文化、从我们千年不变的生活方式中获益,这也是为更多人能学习佛法提供方便。
少林功夫是一遍一遍练出来的,少林禅是长年累月坐出来的,少林医方是千百年实践出来的。在《佛说佛医经》中,认为病的成因有三种:外因是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内因是贪、嗔、痴“三毒”为患,业因是前世孽债宿根果报。
每一期的《中国少林》,我们都精心编排。不论是传统的功夫、文化的传播、还是少林佛医养生,都是我们重点介绍的内容。为了向读者呈现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少林文化,本期《中国少林》我们在少林独特的养生内功,如八段锦、易筋经和洗髓经等的基础上又向大家介绍了桩功,希望大家对少林养生的概念有更加宽泛的了解。
近年来,少林药局结合药师佛文化理念创设了“三疗七修”的修疗践行实证体系——禅疗摄心、功疗健体、食疗调身。同时,通过德修、功修、食修、书修、香修、花修、乐修等七修,养正、养气、养心,致力于研究自然疗法和运动养生对现代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中国少林》杂志在宣扬少林养生的的同时,更加注重禅修、禅宗智慧的宣扬。本期我们不仅邀请到少林禅堂首座绍云长老谈禅修,还刊登了明生大和尚的禅智慧讲义,希望大家静下心来,一起感受佛法的圆融和合。